首页美食 正文

科波拉(導演)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科波拉,全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年4月7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好萊塢80年代四大導演之一。科波拉於1963年開始獨立拍片;1970年創作的《巴頓將軍》劇本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1972年憑借影片《教父》獲得奧斯卡金像獎3項大獎和8項提名;1974年執導《對話》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獲金棕櫚獎,1974年通過《教父2》再次獲得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導演等6項大獎;2010年獲第82屆奧斯卡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

人物介紹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又譯弗蘭西斯・科普拉,1939年4月7日―)是美國的電影導演,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和《吸血驚情四百年》(Dracula)。

人物生平

科波拉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電影,那時他已經拍攝了多部短片,其中還包括了色情電影。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他的職業生涯,與羅傑・科爾曼(Roger Corman)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

人物作品

《巴頓將軍》(Patton,1970年,改編劇本)

《教父》(The Godfather,第一部1972年,第二部1974年,第三部1990年,導演、製片、改編劇本)

《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0年,又譯《美國往事》,製片)

科波拉(導演)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對話》(The Conversation,1974年,導演、編劇)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導演、改編劇本)

《鬥魚》(Rumble Fish,1983年,導演、製片)

《伊奧船長》(Captain EO,1986年,導演、改編劇本)

《吸血驚情四百年》(Dracula,1992年,導演,製片)

《天生愛情狂》(Don Juan,1995年,導演)

《造雨人》(The Rainmaker,1997年,導演、改編劇本)

《處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1999年,又譯《折翼天使》,製片)

《沒有青春的青春》(Youth Without Youth,2007年,導演)

《泰特羅》 (Tetro,2010年,導演)

成就榮譽

他為《巴頓將軍》(Patton)寫的劇本,贏得了奧斯卡獎。但是,

名銜所獲得的成功,是在1970年代的《教父》和《教父2》裏但任共同編劇和導演,兩部影片都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後者更成為首部獲獎的續篇電影。1974年繼《教父》成功後,他的另外一部電影《The Conversation》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以及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和最佳原創劇本兩個獎項。

繼它們的成功之後,他著手把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拍攝為電影,把影片中的時間背景設定在越戰期間,電影取名為《現代啟示錄》。拍攝期間遇到各種問題困擾,包括:台風、濫用藥物和精神崩潰。因為受到如此多的耽誤,電影還被取了個綽號“不知何時啟示錄”。當電影最終上映時,同時受到影評人的讚揚和厭惡,而且差點使科波拉剛成立的“美國活動畫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破產。1991年的記錄片《黑暗之心:製片人的啟示錄》(Hearts of Darkness: A Filmmaker's Apocalypse),由艾琳諾・科波拉(Eleanor Coppola,科波拉的妻子)、福克斯・巴爾(Fax Bahr)和喬治・希根路柏(George Hickenlooper)執導,片中記載了製作《現代啟示錄》中的困難和全體的工作人員,還有艾琳諾拍攝的幕後花絮。

在經過對冗長的裁員,科波拉帶著一些商業和關鍵的成功回來執導《教父3》。它是教父傳奇的第三部,在1990年上映。

他在為1974年重拍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寫劇本的同時,為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突破性電影《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又譯《美國往事》)做製片。

科波拉與喬治・盧卡斯一起為迪士尼主題公園導演了由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主演的影片《伊奧船長》(Captain EO),創下了(每分鍾算)最昂貴的電影記錄。

科波拉的女兒索非亞也是一個影片製作人(參見《處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又譯《折翼天使》,Lost In Translation)。他的侄子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則憑自己的實力,成為倍受稱讚的演員。

生於底特律,祖籍意大利,曾就讀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影劇係,獲電影碩士學位。從1963年起開始獨立拍片,1970年他與諾思合寫的《巴頓將軍》劇本獲美國奧斯卡最佳編劇獎;1972年他導演的《教父》獲最佳影片獎,《教父》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成為最受注目的年輕導演之一。1974年,科波拉的《對話》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獲金棕櫚獎;同年,《教父2》在美國獲得7項奧斯卡金像獎。70年代後半期是他事業的頂峰時期。八十年代他的事業慘敗,這迫使他在1990年拍了《教父3》,這部片子挽救了他的事業。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打赏
发布评论

  • 获取随机昵称